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被中國人民親切地稱為“母親河”。黃河流經中國9個省區,全長5464公里。數據顯示,黃河流域省份2018年底總人口4.2億,占中國的30.3%;地區生產總值23.9萬億元人民幣,占中國的26.5%。黃河流域構成了中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同時也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地帶,加強黃河保護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呼吁讓“母親河”煥發光彩。
構筑北方生態安全屏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就祁連山、三江源、秦嶺等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建設提出要求,總書記強調,黃河上游要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等為重點,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提升水源涵養能力。
祁連山是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被譽為“中國濕島”“高山水塔”,是黃河流域重要水源產流地和水源涵養區。“黨中央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為我省發展提供了重大歷史性機遇,我們要緊緊抓住‘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件大事,主動擔當、積極作為,以實際行動保護好生態環境,推動黃河流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張掖市委書記楊維俊說。
全國兩會期間,楊維俊提交了“將祁連山、黑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及綜合治理和河西走廊地區納入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范圍”的建議。他表示,將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不斷深化“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的思想共識,按照“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要求,切實肩負起保護和綜合治理生態環境的政治責任和歷史責任,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堅決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
圖:青海黃河源頭地區
全國人大代表旦正草長期在甘南工作生活,今年全國兩會前夕,她專門就黃河上游生態保護等問題進行了走訪調研。她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在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實施生態修復型人工影響天氣工程,通過推進實施這一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提升水源涵養能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僑聯副主席、寧夏僑聯主席朱奕龍認為,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應率先編制《黃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空間管制規劃》,把黃河生態環境保護擺在首位。他表示,多年來,黃河流域省區大力實施退耕還林、生態移民、治沙防沙、礦山治理、高標準農田建設、國土綠化行動、濕地修復、河灘治理等工程,初步實現了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經濟體系初步建立、山綠與民富雙贏的目標。編制《空間管制規劃》,能以制度方式保障多年來黃河流域生態建設成果不受侵占、破壞,從而推進黃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良性循環。
全國政協委員、寧夏國有林場和林木種苗工作總站站長趙慶豐建議,加強黃河流域河灘地生態修復。他認為,多年來黃河兩岸河灘地權屬較為復雜,河灘地發包、轉包、農民搶種現象普遍存在。河灘地內耕種面積達幾十萬畝,大多為農民搶種的“撞田”。機械化生產投入大量化肥農藥和除草劑,對黃河水質造成污染,生態修復功能退化,水源涵養能力和蓄水保土能力明顯下降,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同時,部分已被群眾耕種的河灘地位于黃河行洪區內,嚴重威脅著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趙慶豐建議有關部門在制定黃河河灘地規劃時,退出位于河灘地及防洪堤外側一定距離內的耕地,就地核減河灘地所在地的耕地保有量,使黃河沿線用地范圍內最大限度減少人類活動,逐步恢復黃河兩岸自然生態本底,打造沿黃河生態長廊,保障母親河的水質安全、保護沿線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近年來,河南按照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部署,以黃河干流為紐帶串聯沿黃河中心城市,著眼縣域發展,推動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布局優化,為高質量發展構筑動力系統。
“鄭州將努力在‘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上走在前列。”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副省長、鄭州市市長王新偉介紹,鄭州圍繞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啟動編制了一系列建設方案,推動實施黃河國家博物館、黃河文化演藝綜合體等系列項目,抓好治河、節水、惠民和灘區生態保護,著力打造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
全國人大代表、洛陽市市長劉宛康說,洛陽聚焦建設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聚焦成為帶動河南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的發展定位,加快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全面實施治水興水、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文化保護傳承和文旅融合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行動。
全國人大代表、濮陽市委書記宋殿宇說,濮陽將主動融入國家重大戰略,結合自身實際建設黃河生態廊道,建設北金堤生態涵養發展區、綠色高效農業發展示范區、黃河文化傳承創新區,打造豫東北門戶樞紐城市。
保護好,才能發展好。今年3月12日,河南省沿黃河各地市同時啟動了“沿黃生態廊道建設工程”,整個工程包括生態涵養、濕地保護、田園風光、文化展示、旅游休閑、高效農業等18個項目,國土綠化面積24.7萬畝,建設生態廊道373.83公里。
這讓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綠色中原集團董事長宋豐強信心倍增。從小在黃河岸邊長大的他,一直圍繞黃河做文章,發展新型綠色有機農業,在邙山、黃河灘上植樹、種苜蓿,企業相繼打造出黃河沿線4個國家4A級景區,滎陽段15公里黃河沿岸都變成了美麗的風景。
“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需要下大氣力進行大保護、大治理。”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水利廳廳長孫運鋒表示,要以河長制為抓手,持續深入抓好河湖“清四亂”,抓實河道采砂綜合整治,打造美麗黃河。
作為萬里黃河入海的地方,山東省東營市承擔著黃河三角洲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的重任。全國人大代表、東營市委書記李寬端建議,堅持應保盡保,加快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突出黃河口生態特色,推進黃河口國家公園建設。
目前,全國10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均屬陸域生態系統。黃河口位于“黃渤海平原農田濕地+渤黃海區”生態地理區,是海陸相互作用的交錯地帶,具有完整的自然要素與生態過程,存在林地、河流、濕地、灘涂、海洋完整陸海生態梯度。
李寬端建議,突出黃河口生態特色,實行統籌規劃、一體保護、系統治理、科學利用,建設陸海統籌型國家公園先行區,為全國陸海統籌型國家公園建設提供示范。
李寬端表示,將積極探索生態資源價值轉化的新模式,努力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生態惠民共贏。挖掘黃河文化內涵,建設國家研學旅游基地,講好黃河故事。科學開發“河海交匯、新生濕地、野生鳥類”三大世界級旅游資源,打造黃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
九省協同推進黃河保護和發展
九三學社中央在提案中提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面臨著水質水量水結構問題多、局地生態服務退化問題大、生態環境潛在風險高、生態環境治理投入保障難等問題。
九三學社中央建議,編制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規劃,統籌水、大氣、土壤、自然生態等要素,以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為引領,綜合制定資源能源開發、國土空間格局、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目標、任務。落實“三線一單”生態環境空間管控,建立“三線一單”實施的監測評估、績效考核。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市場機制,由中央財政牽頭,聯合九省區籌資成立綠色發展基金,并引導各方面資本進入基金,基金實施第三方獨立運營,重點支持上中游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健全生態環境治理協調機制。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大學黨委書記盧克平建議,進一步深化沿黃九省區合作機制,融合中原文化、三秦文化、三晉文化和齊魯文化,聯動協同規劃沿黃生態廊道、文化景觀和文化長廊,突出黃河文化中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增強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甘肅省地處黃河上游,既是黃河重要的水源涵養區,也是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生態環境尤為脆弱的地區,生態狀況直接關系著黃河流域生態安全。
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蘇海明說,近年來,甘肅省積極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把轉方式、調結構,推動高質量發展與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有機結合起來,以“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為總抓手,加大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力度,生態環境建設和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蘇海明認為,由于黃河流域甘肅段自身生態系統脆弱,區域經濟發展基礎相對薄弱,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的任務仍十分艱巨,建議國家進一步加大對黃河流域甘肅段生態環境治理的支持力度。另外,他還建議抓緊出臺政策措施,推動各省區、各職能部門在黃河流域生態環保方面協同治理,打破條塊分割等傳統治理方式,實現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
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馬忠明建議,國家應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大對黃河上游地區生態補償力度,建議國家設立黃河流域生態修復和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對黃河流域上游省份的支持力度,并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編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這為開封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全國人大代表、河南開封市市長高建軍說,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高建軍代表介紹,開封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著力打造黃河文化核心展示區、水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黃河流域大都市區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新時代弘揚焦裕祿精神傳承基地的“三區一基地”。
“我們要堅持規劃先行,抓好規劃編制,加強區域協同,在沿黃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爭做排頭兵。”高建軍代表介紹,通過全市上下積極努力,開封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研究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市謀劃的818個、總投資近6000億元重大項目被納入河南省項目儲備庫。其中,沿黃生態廊道示范工程、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已啟動建設。
高建軍代表表示,作為沿黃流域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開封正處于機遇疊加的重要窗口期。開封市將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統領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宋都古城保護與修繕工作,高質量實施一批標志性、引領性重點工程,全面展現黃河開封段地理地貌、人文歷史、治黃歷程,打造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讓黃河文化在新時代大放異彩。
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林業局副局長、陜西省林業科學院院長昝林森建議,加強黃河流域的自然遺產、地質遺跡等自然景觀資源普查,將具備條件的重要生態空間納入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議設立黃土高原子午嶺(橋山)國家公園。加大開展黃土高原生態修復力度,加強黃河流域生態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的研究。建立林草、水利、國土、農業農村等多部門之間共同抓好大保護,協調推進大治理,實現信息共享,減少重復投入。組織林草、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有關生態修復部門和單位,集成創新黃土高原生態修復法規體系、政策架構、制度規范。
昝林森建議,設立中央財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專項資金,加大對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和建設的資金投入與支持力度。“希望中央能夠將陜西黃河流域全部納入山水林田湖草重點工程項目范圍,繼續支持陜西省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淤地壩、小流域治理等重點水土保持工程,大力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修復,有效控制黃河中游水土流失。”
全國政協委員馬全林說,為保護黃河生態,在黃河上游建立了三江源和祁連山等多個國家公園以及首曲、洮河和則岔尕海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筑牢了黃河上游綠色生態屏障,對保證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各族人民為保護生態作出犧牲,這里也成為我國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
馬全林建議,提高現有公益林、草原、濕地補償標準,建立黃河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行多樣化的生態補償模式,在中央政府主導下,強化受益地方政府的補償責任,并引入市場機制。根據流域生態環境現狀、保護治理投入等因素,綜合確定補償額度,上游以流域跨界斷面的水量、水質作為獲得補償的依據,下游受益區主要以黃河水資源的利用消耗為基數提供貨幣補償。設立保護母親河生態建設基金,資金籌措主要通過全社會參與的形式,在水價中增加一項保護母親河生態建設基金科目。把生態補償與生態移民、生態產業發展和人居環境改善結合起來,保障農牧民的收入逐漸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甘肅省委會主委趙金云非常關注黃河流域水資源補償機制和黃河流域污染治理問題。她認為,沿黃省區應該探索建立黃河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加大節水治水力度,強化水資源有償使用,解決好污染防治問題,努力提升工業生產和城鎮生活污水處理水平,持續增強水資源供給保障能力,讓黃河流域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節約集約利用。
圖:保護黃河生態非常重要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去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針對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代表委員進行熱議。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全國政協委員、甘肅農業大學副校長柴強進行了深入調研和思考:“在未來發展中,如何統籌生態保護和農業生產的關系?如何最大限度地弱化農業生產的負效應,發揮農業的經濟基礎地位及反哺生態改良的作用?科技支撐至關重要!”
柴強說,黃河流域以糧為主的農業結構決定未來發展必須高度關注農業高質量問題。處理好糧食安全、農業生產系統健康問題,必須在區域資源承載水平、社會經濟需求、現代科技支撐等多尺度上構建科學發展模式。
“黃河流域甘肅段是全流域功能最特殊,生態、經濟和社會協同發展問題最具代表性的地區,建立生態保護性農業科技工程實驗區,可為全流域提供模式借鑒、理論指導。”柴強說,這一區域是國家生態主體功能“兩屏三帶”的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和北方防沙帶,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地位至關重要。
全國政協委員、白銀市副市長黃寶榮認為,黃河上游白銀段可以創新生態綜合治理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模式,體現治理和保護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并按照區位功能和資源稟賦,謀劃產業布局,實行產業分區、差異化發展,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提升水資源環境承載力,著力建設“生態、安全、文化、數字、幸福”新黃河。
圖:寧夏沙坡頭黃河
全國人大代表、膜材料與膜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甘肅朗乾環境科學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剛認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被列為重大國家戰略,甘肅將大有可為。
在這次全國兩會上,王剛提出的兩個建議都與黃河水資源有關。一是建議國家參照碳排放、碳交易機制,在黃河流域建立“水交易制度”,通過市場機制來配置水權,以實現水權的合理、高效使用,最終達到水權的優化配置;二是建議國家加大力度支持甘肅開展市政中水資源化生態利用,用再生水來滿足生態用水需求。在他看來,再生水的生態利用,不僅可以緩解生態用水與人爭水的局面,同時又可以防治上游市政中水回流黃河,杜絕黃河水源二次污染,是一舉多得的好舉措。
“河南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人口大省、經濟大省,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國家重大戰略,也是推動河南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審計廳黨組書記、廳長汪中山表示。
他建議,將河南14個受水市(區)納入黃河發展規劃綱要,給予相關政策傾斜。要科學處理產業和生態的關系,以高質量的生態保護為高質量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環境,以高質量產業發展為高質量保護提供技術支撐和支持,努力優化黃河流域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業,延伸產業鏈。
針對目前缺乏系統完善的適用法律來統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問題,汪中山建議,要以法治方式治理保護開發黃河,堅持立法先行,加快制定黃河保護法,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法治力量,構建統一完善的保護體系,細化黃河保護具體措施,切實保護好、治理好黃河,確保黃河安瀾、生態優化,切實造福于人民。
“金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血液和潤滑劑,是統籌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重要支撐。”全國人大代表、鄭州銀行董事長王天宇告訴記者,今年他提交了《關于提升金融支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他認為,當前,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中,金融支持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王天宇建議,構建沿黃九省(區)之間的金融合作機制,支持全國大型金融機構和地方金融機構加強合作,共同優化完善黃河流域金融投融資模式、運營模式和商業模式。鼓勵地方金融機構搭建行業性合作平臺,成立黃河流域中小銀行聯盟,在資金拆借、抵質押品互認、重大產業項目建設等領域加強合作。
圖:黃河上游
全國人大代表、銀川市市長楊玉經建議,應參照長江、渤海保護模式,在國家層面建立黃河流域統一監測、統一管理治理機制,同時定期安排知名專家團隊到黃河流域沿線各省區指導開展水環境治理工作,以實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好愿景。
“寧夏是黃河上游重要的農業灌溉區,河南是黃河中下游最大的全國農業主產區。”全國人大代表、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高新才說,兩省從生態補償的角度上進行合作,前景非常巨大。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洛陽師范學院院長梁留科也表示,寧夏、河南等黃河流域省份可以就黃河沿岸的文化帶建設、經濟帶建設以及特色帶建設形成經驗,共同把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到一個新的更高的階段。
“焦作是黃河文明的重要傳承區,這里留下了諸多與黃河有關的歷史遺存和許多可歌可泣的治黃故事。”全國人大代表、焦作市市長徐衣顯說,焦作市將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認真貫徹落實全國兩會精神,扛穩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歷史重任,打造區域黃河文化傳承的“核心區”。
“我們還要傳承好黃河文化記憶,謀劃建設中國治黃文化博物館、太極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展示館,打造展示黃河文明的重要窗口。”徐衣顯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對太極拳的宣傳推介,加快推進《印象·太極》、百里黃河生態文化長廊、當陽峪絞胎瓷小鎮等項目,通過實景演出、創意設計、3D動漫等新業態形式,讓黃河文化活起來、動起來、靚起來。
如何開發好黃河文化資源?徐衣顯描繪了清晰的“藍圖”:整體規劃利用黃河兩岸山水、功夫、根親、詩詞、研學等文化旅游資源,重點推動“云臺山、嵩山”聯動發展,“太極拳、少林拳”強強聯手,深度開發云臺山、嵩山、陳家溝、少林寺等景區,打造“兩山兩拳”區域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帶,全力講好新時代黃河文化故事,更加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表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經納入國家戰略,要打破圈層,加強教育、科研、文博、傳媒等機構的合作,充分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新理念、新方法,深入發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增強全民文化認同,增進公眾文化自信。”